大三线 第一集 决策内幕
1964年,是新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年份。这一年,一份白宫秘密起草的绝密档案,揭开了尘封半个世纪之久的历史谜团。风云涌动的国际形势,让彻夜未眠的毛泽东最终做出改变中国工业布局的宏大构想。然而,毛泽东深思熟虑的战略布局在中央决策层内部却迟迟未能达成共识。逐渐失去耐心的毛泽东最终设立“小计委”,拍板三线建设大局。本集《国家记忆》为您揭开大三线决策背后的历史故事。
大三线 第二集 备战备荒
当“三线”建设者们来到了人迹罕至之地,吃穿住的问题究竟是如何保证的;在恶劣的环境中究竟遇到了怎样的困难,后来又是如何解决的呢。
大三线 第三集 秘筑铁路
为实现“两基一线”的三线布局,中央最高决策层调兵遣将,铁道兵会战大西南。高山峡谷,急流险滩密布的西南群山让铁道兵吃尽苦头。然而,不畏艰难险阻的铁道兵顶着隧道塌方与各种疾病,用生命铺就出西南铁路大动脉——成昆线。与此同时,不断涌出积水的梅花山隧道,严重拖慢了贵昆线的施工进度。就在铁道兵战士一筹莫展之际,一位神秘人物的到来,却大大加快了隧道的施工进程。
大三线 第四集 煤钢传奇
1966年夏天,一队陕西铜川煤炭技术学校的毕业生,踏上了南下的火车。他们以施工队的身份,前往贵州大山深处的六盘水。经过半个月的颠簸,就在他们很快就要到达目的地时,却被要求中途下车。1966年8月1日,“工转兵”在这一天全面实施,我国各部委的施工队伍分别整编为6个基建工程兵纵队,由煤炭系统组建的第三纵队41支队驻地就在六盘水。
大三线 第五集 国之利剑
在进口地空导弹即将耗尽的危急时刻,三线军工人逆境逢生,生产、研制出第一款国产地空导弹——红旗二号,最终一剑封喉,击落不可一世的U-2侦察机。面对飞行方式与U-2侦察机迥然不同的P-2V,人民空军采用全新战法,一举将其击落。掏空山洞建厂房,运送设备修缆车,凿平山地设靶场。在重庆的深山密林中,与世隔绝的三线军工人就是这样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生产难题,最终打造出国之利剑。
大三线 第六集 碧海长空
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,中国空军便一直面临着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:那就是大量的战机被迫停飞。因为历经了抗美援朝和20多年战备训练的洗礼,很多战机早已经是不堪重负,故障频发。而不少先进战机更是因为配件奇缺而无法维修。1970年,为应对战机大量停飞,空军党委决定:“以部队修理为主”“大修不出军”。随后一个代号为:五七一九的工厂落户三线。
大三线 第七集 核武风云
苏联的背信弃义使中国原子弹研制工作遭遇重大挫折。为确保核武器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,负责核武器研制工作的221厂,实行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严格保密制度。面对苏联陈兵百万于边境的严峻形势,中央决定在战略大后方重庆山区修建核反应堆。在数万官兵十余年的不懈挖掘下,一座规模堪比三峡的惊天巨洞就此诞生。这座被称为“天字一号”的核工程洞体内究竟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。
大三线 第八集 火红年代
1966年5月,中央决定将攀钢的生产交由鞍钢总承包。随后,鞍钢抽调了7000多名干部、工人到攀枝花工作。面对与亲人的分离,被抽调的工人们只能通过信件来传递自己的思念。1975年8月,一场特大暴雨引发了淮河上游罕见的大洪水,河南驻马店境内的多座水坝溃堤决口。青国治家在这场特大洪水中损失惨重,匆匆赶回老家之后又匆匆返回厂里。踏入三线厂,便是三线人。深山里的三线工厂是一个封闭的小世界,离乡背井的异乡人在这里朝夕相处几十年,慢慢地形成了独特的三线文化。
大三线 第九集 凤凰涅槃
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,很多三线厂项目上马太快、太急的弊端开始显现,产品功能单一、重复成为不少三线厂面临的头等难题。一时间,众多三线厂深陷发展泥沼,不能自拔。为突出重围,三线企业勇敢地走向市场,参与到了市场竞争的大潮中,一大批三线军工厂也就此走上了阵痛期的突围之路。在革命建设年代,艰苦奋斗的三线人扎根后方,默默奉献;在改革浪潮来临之际,自强不息的三线人突出重围,凤凰涅槃。
大三线 第十集 三线印记
布局兴建于西部山区的三线厂,在国家政策的引导鼓励下,迈出了搬迁的第一步。从不毛之地到繁花似锦,在崭新的时代,六盘水、攀枝花等城市也即将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。城市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使三线人感到了由衷的自豪。献了青春献终身、献了终身献子孙,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,无数三线英雄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共和国的青春赞歌。他们的子孙则继续扛起父辈的旗帜,继续选择三线工厂作为自己事业的起点。
名称:大三线
集数:共10集
时间:20170911
节目:国家记忆
制作:中央广播电视总台(CMG)
类型:国史节目
语言:汉语普通话
字幕:中英文双字幕
格式:MP4
分辨率:1280X720
下载:百度网盘